当前位置 > 资讯中心 > 其它资讯
鹰潭:海西助力 神鹰再展翅
发布时间:
2018-05-18

作者:海都资讯网 文章来源:海峡都市报社 核心提示

鹰潭,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。 鹰潭的交通枢纽优势,曾让这个乡级小镇实现了到省辖市的三级飞跃,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;如今,鹰厦线已不再是入闽的唯一铁路通道,昔日的“好口子”如何过上好日子? 在鹰潭走访的日子,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“大气磅礴的海西战略,将为鹰潭的再次腾飞提供一个大平台。”

“好口子”架起海西桥梁 初夏时节,漫步鹰潭街头,记者发现这里的老城区仅一条街东西两个走向,花20分钟就能走个遍,但这里的马路干净宽敞,在市区、在工业园区,不时可以见到闽字牌照的汽车、福建企业的广告牌、海西服装鞋帽品牌专卖店…… 当地市民告诉记者,在铁路开通以前,鹰潭只是个小镇,尽管与福建山水相连,但由于交通不便,很少来往,后来修了浙赣线、皖赣线、鹰厦线,鹰潭一跃成为铁路枢纽。 但改革开放后,鹰潭人意识到,鹰潭面积小,只辖月湖区,城区人口只有12万,总人口也不过120万,经济总量小、人均水平低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。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地发展,海西区域内城市间快速通道越来越多,鹰厦线也不再是入闽的唯一铁路通道,“如果不快速地融入海西,鹰潭的区位优势就会丧失,将会失去很多机会”。 2004年,海西战略跨过武夷山脉,鹰潭迅速做出了反应,将区位优越、交通便捷、资源丰富、驻市大企业众多的潜在优势,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,原来的“好口子”成了连接海西与内陆广大腹地的桥梁,闽商资本不断涌入鹰潭,这个城市有了新的活力。 “鹰潭的大酒店、新楼盘、商场超市大多是福建人建成的,鹰潭有今日的现代化格局,福建人功不可没。”说这话时,鹰潭市福建商会会长陈标贤很自豪。 短短5年间,这个面积最小、人口最少、经济总量曾位列全省倒一的城市,在迅速发展壮大,尽管经济体量还很小,但鹰潭的经济已进入全面发展、超常规发展的时期。2007年,鹰潭的财政总收入达28.14亿元,增幅居全省第二;地方财政收入12.54亿元,增幅居全省第一;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居全省第一,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7.54个百分点;同时,实现生产总值204.78亿元,比1983年增长了100多倍。借力海西打造世界铜都 几天来,记者走访了鹰潭市发改委、招商局等部门了解到,鹰潭近年的发展,与福建的物流发展密切相联。 “在鹰潭,福建客商已涉足各个行业,每个角落都有海西的印记。”陈标贤对此颇为得意,他告诉记者,目前,闽商在鹰潭投资的企业有四百多家,尤其是近年来,鹰潭市提出了建设“世界铜都”的战略,不少闽资铜加工企业落户鹰潭,目前已初步形成产业链。 “目前,鹰潭正在向打造大铜业、大旅游、大物流和大城市的目标挺进。”鹰潭市招商协作局办公室负责人分析说,鹰潭是内陆地区,这几年随着海西建设的推进,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,海铁联运为鹰潭提供了出海口,鹰潭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,而国务院支持海西意见的出台,则把鹰潭推向了海西服务中西部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的前沿。目前,江铜集团的铜工业储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,综合生产能力列世界第九,而福建与鹰潭的经济同质因素少,互补因素多,借助海西的大平台,做好铜产业、现代物流业,把鹰潭打造成世界铜都和区域中心城市,应积极谋划鹰潭与福建沿海发达城市市场与产业的全面对接。